面对面丨ldquo在红尘中游走rd

扬子晚报·面对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蒙曼

《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让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走出象牙塔。更多观众记住了这位短发利落,常常从史学角度妙语如珠的女性。在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大讲堂”,她带来了新书《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与观众分享最美唐诗。“读诗选诗,审美是唯一标准”,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她甚至连自身穿衣时尚都能跟唐诗“挂钩”。

(视频↓↓↓)

蒙曼谈儿童学唐诗

  其实教孩子学审美,不一定非要去画画,教孩子学音乐,不一定非要去学钢琴,一首诗里什么都有,颜色、音律、意境。从一个窗子看到窗外有柳树,看到黄莺,看到船,这是中国式的取景方法,一个小小的窗口透出来的是大千世界。

蒙曼在新书中以二十四节气和节日为切入点来品读唐诗,阐释文化典故。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下来的时间智慧,“唐诗也是诗人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和哲学”。围绕二十四节气和节日,书中精心编排32首诗文讲稿,“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

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写书?蒙曼语速稍快,开始“三句不离唐诗”。她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觉得唐诗是把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感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百花是什么?春城无处不飞花,人的精神都会活跃起来。那月亮是什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凉风是什么?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就是在姑苏任何一个水塘都能看到的景象,也是我们需要有的夏天的心境。冬天的雪呢?我从北京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江南的晚上,有一个人邀请你喝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还透出人情的温暖。我就想把人对一年四季的感悟,和对人生青年、中年、老年的感悟,结合在一块儿,加上最美的唐诗,看看什么才是中国人。

五万多首唐诗中,蒙曼新书选诗的标准来自《唐诗三百首》,因为这是最为经典的唐诗选本。蒙曼笑说,“有一回我听说一个机器人会写诗,写诗依据是他脑子里储存的五万首唐诗,那我就放心了,这样他一定没办法写出好诗。因为大量的诗中有好的有坏的全都被塞进脑子,审美品位就被破坏了。如果你一会儿给孩子吃路边摊,一会儿给他吃五星级大餐,他反而不知道真味在哪里。”

“其实教孩子学审美,不一定非要去画画,教孩子学音乐,不一定非要去学钢琴,一首诗里什么都有,颜色、音律、意境。从一个窗子看到窗外有柳树,看到黄莺,看到船,这是中国式的取景方法,一个小小的窗口透出来的是大千世界,暗合了我们说的半亩方塘一鉴开,景物透过窗口,进入你心灵的窗户眼睛,然后再进到内心”,蒙曼说。

“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带动的诗词热潮,在她看来,唤醒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诗歌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喜欢炫耀自家孩子年纪很小就会背诗。事实上小朋友学诗要符合规律,从五言绝句开始学,到七言绝句再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这样的认知过程和孩子的实际领会能力是最接近的。”蒙曼也提醒,在孩子学诗的过程中,家长的引领十分重要:“家长的接受能力比较强,那为何不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诗,共同成长呢?”

现场的女性观众

  我觉得妇女如果不关心女性史的话,是很奇怪的事情。中国文化始终有自己的弹性,这种弹性在每个时代有大有小,但它总允许人在一定范围内成长。所以无论哪个时代,女性都应该‘戴着镣铐跳舞’,而不是唉声叹气。

蒙曼很有观众缘,她做客书展的“书香中国大讲堂”,人气爆棚,席地而坐照样听得聚精会神。签售时,读者排起的长队更是从场内绕一圈排到门外。蒙曼选择从“香菱学诗”说起,以香菱学诗,巧妙来讲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香菱的写诗基因注定被激活,就像中国一样,我们的文化基因,总会在合适的时候被激活。比如唐诗是融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读者无论何时、多大年龄都会感觉到其中的美。碎片化阅读时代,读唐诗最合适不过。”来到苏州,蒙曼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形容江苏人,“我想江苏绝对配得起这句话,未来我们举办更多更好的阅读活动,让江苏人的书香弥漫悠长。”其实不仅在百家讲坛讲史,在诗词大会讲诗,实际上,她还一直   关于她在高校老师和明星嘉宾之间不同身份的切换,蒙曼说:“人最怕钻来钻去,到头来却不知道为了什么钻研。如果能一边钻研,一边看看外面的天空,就比较容易找到定位,也会明白自己做事的意义。”

年,经共同在北大历史系求学的孟宪实教授推荐,蒙曼开启“学术红人”生涯。后来她又多次参与《百家讲坛》的录制,并成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意外的是,蒙曼表示自己很少看电视,除了给学生讲课,业余时间习惯于埋首书斋,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享受书页深处的缕缕清香。如今电子产品的诱惑多了,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浮躁而功利,泛娱乐化的浅阅读、游戏代替真阅读,甚至用娱乐代替思考。蒙曼认为,“读书是几辈子的事,是一个代际传播话题。”

她先后就读于平泉县二中、承德市一中、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求学期间,“除了上学,就是看书。”中考前,家人怕她因看闲书影响学习,把书封存在大箱子里,酷爱读书的她只好偷书看。中学时,在学校图书馆读了很多中外名著。蒙曼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家还是老派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看了很多遍,熟悉程度不亚于《红楼梦》。阅读积累不仅让她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步履稳健,也因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浅出,信手拈来般的解析,亲和圆润,行云流水般的演说风格;跨越历史和现代,赢得公众的喜爱和赞誉。

蒙曼认为,“在学校很难真正理解社会,而不理解社会,更难理解历史。学校相对封闭,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比较真诚的历史学家,就要接受社会的复杂度。”因此她不拒绝社会活动,希望有更多接地气的普及尝试。“历史上存在20岁的哲学家、20岁的诗人,但不会有20岁的历史学家。因为历史学家需要社会阅历,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历史。我给学生讲课,我会发现他们理解政治史、制度史很困难,原因是他们还年轻,对社会了解不多。”蒙曼说,“我觉得历史学者需要走出去,再回来思考,这样形成的认知才能够既有深度又有厚度。”

在她看来,高校老师和明星嘉宾是两种不同身份。“做老师是希望在专业领域不断深入,带动学生,做嘉宾则需要有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人的知识体系越丰富,看待专业问题就会有更多的视角和维度,会更通达”,蒙曼说,“人最怕钻来钻去,到头来却不知道为了什么钻研。如果能一边钻研,一边看看外面的天空,就比较容易找到定位,也会明白自己做事的意义。任何职业都是如此,做到最后成为习惯,如果能经常抬头看看周边的话,我们会更懂得意义在哪里。”

也有人担心两种身份会互相打架,导致分身乏术。蒙曼觉得,高校老师本质上讲应该是半个研究人员和半个教书人,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好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前段时间我父亲生病,在选择医生时,我倾向于选择相信那些论文没有发表那么多的医生,我觉得医生的本职工作还是要拿好手术刀。”所谓不断“在红尘中游走”的同时,也谨慎地与时代保持距离,“时时抬头仰望天空,思考当下,让自己有喘一口气的自由”。

快问快答

问:总爱穿中国风服装,您生活中关于审美的标准是怎样的?

答:现代人照着唐诗去穿衣搭配绝对实用。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个小姑娘穿黄和绿,是最娇艳的搭配。白和青是最干净的搭配,你给年轻人蓝白搭配就很美。包括家里装修,你这样一个格调,永远不会错。有意思的是,之前大家说“油腻中年男”,说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穿西装配白袜子。这其实是一个审美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的袜子就是素绢所制。中国古代讲究皂靴白袜,鞋底也必须是白的。有身份的人坐轿子,鞋底、袜子越白,越说明有身份。可是,现在白袜子怎么就成了‘油腻’的标志呢?”

问:如何看待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

答:现代生活的最大的缺憾是,人们不再和大自然那么亲近了。唐朝时,人们在野外四处张望,看到的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而今天置身都市的人们只能看到摩天大楼,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这个时候人的心灵其实是匮乏的,会焦躁不安。但是当我们读诗,读到古人眼中的良辰美景,仍感到那些美好的事物回来了。一翻开诗,仿佛万紫千红就在眼前,人生的酸甜苦辣更是在前人的诗句中得到全面的抒写,借着诗人的手笔,我们仿佛又度过了一遍人生。我想,这就是传统诗歌之于现代人的一份意义吧。

问:您会推荐什么书给年轻人看?

答:其实读唐诗搭配一本《唐才子传》挺好的,这本书里讲到好多诗人,读了也可以知道,唐朝人写传记的时候一般怎么写。关于《唐诗三百首》的版本,我觉得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个人看还觉得不错。除了唐诗之外,还可以看宋诗,那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当然,如果追根溯源,一般性考虑的话呢,一定要回到诗经那去。

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摄影丨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余萍

编辑|陈申张晨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elianjp.com/ccwbjj/12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